镜头里的“中国天眼”成长记-新华网
贵州频道返回首页
>>正文

镜头里的“中国天眼”成长记

2024-09-26 09:49:23  来源:新华网

  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安装“中国天眼”馈源舱(无人机照片)。

  2024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迎来落成启用8周年纪念日。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缩写为FAST,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自“中国天眼”项目2016年落成启用至今,“中国天眼”帮助人类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结构,为理解宇宙中的前沿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也为国际科学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让我们随着照片,一起领略“中国天眼”的成长历程。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安装“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板。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6年6月27日,星空下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7年8月10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馈源舱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8年9月10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总控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9年8月27日,星空下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9年8月28日,落日余晖中的“中国天眼”宛如“火眼金睛”(无人机全景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0年1月8日,月光下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0年1月11日,专家在对“中国天眼”进行国家验收评估。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1年3月29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测量基墩。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1年3月31日,晨曦中的“中国天眼”(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1年12月19日,工作人员从“中国天眼”圈梁上经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2年7月24日,夕阳余晖中的“中国天眼”(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2年7月24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无人机光绘,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2年8月25日,工作人员从“中国天眼”测量基墩上走下。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3年7月25日,薄雾中的“中国天眼”(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3年7月26日,专家在“中国天眼”馈源舱前进行现场考察。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2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维护保养期间使用物理滤镜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2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一景。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2月27日红外相机拍摄的“中国天眼”测量基墩。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全景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一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全景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全景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责任编辑:吴雨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