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守匠心 护传承 税助非遗产业焕新颜-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4/29 18:19:19
来源:贵州省税务局

贵州:守匠心 护传承 税助非遗产业焕新颜

字体:

  蜡染、刺绣、灰棕……这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技艺,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多彩贵州的文化瑰宝。

  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贵州税务部门立足地方特色,发挥职能作用滋养非遗沃土,推动非遗特色产业在合规经营中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税务局“非遗税惠服务小分队”走进黄果树乡村民俗文化集市,以“税力量”守护好非遗传承人的“匠心”。(董茹芸 摄)

  精准辅导 助力安心“守艺”

  安顺蜡染历史悠久,被誉为“东方第一染”。近年来,安顺蜡染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涌现出“东方蜡染”“黔艺宝”等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为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发展,安顺市税务局紧紧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针对蜡染坊特点,因地制宜优化税费服务,聚焦企业开票、申报和常见涉税风险事项等需求,精准送达政策,强化个性化辅导,通过“政策+服务”双向发力,助力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安顺蜡染的市场潜力很大,在税务部门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蜡染企业加快转型。”在蜡染博物馆的蜡染工作室内,洪福远一边指导几名匠人执蜡在洁白的布匹上勾勒出精妙绝伦的图案,一边向上门开展辅导的税务干部介绍道。

  洪福远于1992年创办了安顺开发区福远蜡染艺术有限公司,下设的蜡染博物馆展出藏品一千余件。近年来,公司联合安顺市多家蜡染工坊推出“蜡染文创周边”,制作的蜡染冰箱贴、蜡染挂件、蜡染背包、蜡染团扇等文创产品深受旅客喜爱。如今,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技艺创新,正研发环保植物染料,让非遗技艺更绿色、更可持续。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李金飞靠着老辈传承下来的苗族刺绣和务工学来的手艺,在家乡开起了晴隆县歪梳苗苗绣有限责任公司,生意红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走进公司生产车间,绣娘们指尖不停地飞舞,正在加工苗族服饰,一件件做工精美的苗族盛装、背带、刺绣锦包等正在打包装箱。李金飞说:“公司创立之初,我们对税收政策、网上申报、开具发票等了解不多,税务部门‘智税管家’上门悉心辅导操作,为我们送来了与苗绣产业相关的税费政策‘大礼包’,面对面、手把手教我们开具发票、申报纳税,让我们安心扎根行业、传承技艺。”

  现在,该公司不仅持续创新研发苗族芦笙、艺术表演服饰、定制背包等产品,还筹备线上商店,为苗绣产品打开销路。经过发展,公司从家庭作坊搬进厂房,通过“订单到家+弹性工时”模式,带动阿妹戚托小镇20余户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人均月收入增加2500元左右,公司销售额年均增长31%。

  晴隆县税务局干部深入走访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宣传讲解“银税互动”政策。(杨书琪 摄)

  靠前服务 引导合规经营

  当民族技艺插上合规经营的翅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飞得更高更远。‌贵州税务部门聚焦非遗传承企业发展之要、现实之需,主动靠前强化宣传辅导,引导企业合规经营、诚信纳税。

  在黔西南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贵州布依垚文化公司董事长、布依族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利正在和设计师商讨设计带有布依族元素的西服。

  “公司从起步到现在的规模,我越发体会到企业合规经营和非遗传承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只有稳扎稳打,才能走得长远。”李利感慨道,“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我们曾先后面临销路受阻、资金吃紧等情况,我深刻体会到合规经营、诚信纳税是企业的生命线。良好的纳税信用助力我们获得百万元信用贷款,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帮助我们更新升级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如今,贵州布依垚文化公司因合规经营赢得信任,被指定为重要会议文创产品指定供应商‌,布依族刺绣、蜡染等创新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

  在贵州关岭县,关岭澹雅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创立“岭秀坊”,摆放大量蜡染、刺绣、织锦、牛骨等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一大批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公司刚开起来的时候,各方面经验都不足,也担心政策掌握不到位而‘吃亏’,税务部门为企业定制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涉税疑难,让我们专注产品设计创新,更有底气将蜡染等民族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好。”公司负责人赖先红说,现在企业经营也日渐红火,企业品牌效应逐步彰显。

  针对非遗企业普遍存在政策掌握不足、申报流程不清楚等问题,安顺市税务部门建立“线上+线下”辅导机制,梳理汇总文化产业增值税优惠、小微企业普惠性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12项政策,分行业、分类型为纳税人精准推送适用税费优惠政策,引导非遗企业合规经营。2025年以来,已为辖区16家蜡染企业定制“税惠锦囊”,解决涉税问题20余个。

  贞丰县税务局干部了解贵州胖四娘食品有限公司工坊粽子生产经营情况,宣传讲解税费政策,解答涉税疑难问题。(陈有为 摄)

  精准滴灌 激活非遗产业‌

  在贞丰县“中国糯食之乡”的美誉背后,是胖四娘食品有限公司将布依灰粽从深山推向都市的“破圈”之路。

  胖四娘负责人朱颖介绍,公司通过“非遗+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带动2000余户农户参与原料种植,吸纳120余名群众就业,月均增收2000元,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目前实现布依族灰粽年均销量突破100万个,产值近800万元。

  “公司处于升级阶段,税务部门推出‘一链一策’‘一企一策’服务,帮助我们规范享受政策红利,有效防范涉税风险。”胖四娘财务人员阮明菊介绍。

  为帮助非遗产业发展传承,当地税务部门依托大数据对企业经营情况、发票开具等精准画像,针对企业在农产品收购发票开具中的问题和疑惑,主动上门辅导,将风险防范于未然。

  在安顺市镇宁县,税务部门聚焦蜡染企业融资难问题,联合金融机构推出“非遗护航计划”,筛选辖区内A、B级纳税信用等级的非遗企业,深化“银税互动”机制,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增强发展动力。

  “在税务部门的助力下,公司获得了信用贷款,这笔资金让我们有底气培养更多的年轻手艺人。”镇宁自治县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负责人梁海兰介绍,该工坊将资金投入非遗研学基地建设,开发出蜡染文创、体验课程等新业态,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非遗文化扎根生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下一步,贵州税务部门将进一步找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关键点”,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非遗产业蓬勃发展注入“税动能”。(赵梅 刘湘 吴若冰)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