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镇松江村,一间“合约食堂”,也是村里的民族团结食堂,不仅破除了陈规陋习,吃出了文明新风尚,也疏通了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上的“卡点与堵点”。
走进松江村“合约食堂”,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整齐排列的圆桌长凳,还有六口大锅土灶吸引了记者视线。松江村党支部书记龙周城介绍:“现在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在‘合约食堂’集中操办,一家有事,家家聚拢。既增加了凝聚力,遏制了奢靡攀比风气,还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一举多得。”
松江村“合约食堂”由牛郎镇人民政府投入20万资金进行建设,于2023年3月建成使用。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商议出台《松江村红白理事会制度》,村红白理事会在村支两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引导全村群众红白喜事统一到“合约食堂”举行。明确婚前报备、喜事简办,加强对大操大办、违规滥办行为的排查研判,切实根除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问题。
食堂操办酒席,每桌套餐有着明确标准,分为198元、238元、288元三类,办一场酒席,村里收费200元,用于支出水电费、清扫卫生等,结余资金归村集体所有。通过制度化、群众参与的方式,推动移风易俗和廉洁文化向农村延伸。
“2023年10月我女儿出嫁,我们就在村里的合约食堂办出阁宴,省心省力省钱,不用东家借桌子西家借锅碗的。提倡婚事新办以后,控制了桌数,也就是十几桌。不大肆燃放烟花炮竹,也给我们自己减轻了负担,以前比哪家放的鞭炮多,请的客人多,最多的时候,办酒席要放掉近万元的鞭炮,不仅扰民,后面的卫生更是难打扫。现在吃的是和气、热闹的氛围。”村民龙昌勇作为在“合约食堂”请过酒席的主事人,感受最为深刻。
自2023年以来,松江村“合约食堂”已操办过红白喜事18场。这种酒席操办方式不仅受到了请过酒席的村民们的认可,同时也给来吃席的乡亲们带来了新体验。村民田平勇道出了最朴实的感受:“环境好,交通便利,不用奔波,食堂门口就可以停车,室内有空调,不怕刮风下雨烈日艳阳。垃圾和油污也统一处理,不会污染村里环境。大家也都吃饱吃好。”
近年来,松江村依托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以德治浸润民心,通过集中宣讲+常态化宣讲、入户走访+院坝会议等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先后制定《松江村村规民约》《松江村移风易俗公约》等村级自治制度,启用松江村“合约食堂”,制定松江村《推行红事新办、丧事简办制度》,将社情民意复杂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的村党支部书记龙周城说,“合约食堂”的操办模式,规范了农村聚餐、红白喜事等集体用餐行为,防止铺张浪费,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大家控制酒席天数、桌数、菜数和礼金数,让大家从“吃不完的酒,送不完的礼”中走了出来。既减少了群众因人情往来导致的经济压力,也防止奢靡之风向农村蔓延。(蒋玮 解浪 曾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