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一发,叫醒猴子河-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7/03 10:24:52
来源:贵州日报

千钧一发,叫醒猴子河

字体:

黔南州三都自治县遭遇特大洪灾,各级干部各族群众织成安全防护网,打响了一场“洪峰三过零伤亡”的生命保卫战——

千钧一发,叫醒猴子河

  “不要过来!不要过来!桥垮了!”

  一辆长10余米、打着“双闪”的拖挂式红色大货车,车头悬空,车厢惊险地停靠在已经断裂的桥面上。

  断桥下,是百余米深渊。

  车内,江西籍司机游国春强忍恐惧,从车窗探出头,用力挥手。

  生与死的临界点,一场震撼人心的营救行动火速展开。

  6月23日夜晚开始,贵州南部都柳江流域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黔南州三都自治县都江镇成为重灾区,多地山体滑坡、路桥断裂、电信中断、房屋被毁。

  6月24日清晨7时40分,地处都江镇境内的G76厦蓉高速猴子河特大桥,因山体滑坡冲垮支撑柱,导致引桥发生垮塌……

  大灾面前,当地干部群众众志成城,织成一张安全防护网,谱写了一曲护卫生命的抗灾抢险壮歌。

  断桥“奇遇”:生命救援行动惊心动魄

  暴雨倾盆砸向千山万壑,山在抖,地在摇。

  6月23日夜晚至24日凌晨,事先接到气象部门暴雨预警的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高速六大队队长胡健航一直没睡好觉。“我们迅速组织了14个路面巡逻组,投入38名警力,加大网巡、路巡密度,重点排查桥梁、隧道、弯道等事故多发区域,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险情。”胡健航回忆说。

  6月24日4时02分,厦蓉高速排降2号隧道发生渗水事故,正在附近路段巡逻的高速六大队民警陈九林接警后,不到10分钟就赶到现场,发现隧道口出现塌方险情后,迅速上报并果断对榕江往都匀方向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7时24分,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高速六大队接到群众信息,G76厦蓉高速格都线(四格收费站与三都收费站之间)K1264上行猴子河特大桥引桥桥体变形,立即前往猴子河大桥对面实施交通管制。

  7时40分左右,司机游国春驾驶大货车刚到猴子河特大桥,说巧不巧,就看见大桥正在垮塌,他迅速用力踩下刹车,大货车在惯性下继续往前行驶。车停下来了,车身停在断裂的引桥边,但车头却驶出桥面,悬在高空。

  正当游国春惊魂未定之时,驾驶货车从贵阳返回从江县的申通快递驾驶员梁足良,看到打着“双闪”的红色大货车,他下车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

  梁足良没有犹豫,转身冲向车辆后方,在暴雨中迅速设置好警示标志,避免车辆追尾事故发生。正当他忙得满头是汗之际,一队救援人员迎面赶来。

  原来,赶往榕江县支援抗洪的贵州蓝天救援队此时也闻讯赶到,看到现场惊险一幕,遵义市凤冈县蓝天救援队队长叶林广立即呼叫其他队伍支援,因大货车地处危险路段,常规救援车辆无法接近,他们决定从货车尾部货厢实施高空营救。

  叶林广冒着危险,绑好安全绳,拿着梯子爬上车,慢慢挪到车头,指导游国春破窗,送入梯子。随即游国春身系绳索,从驾驶室后窗钻出,借助梯子爬上车顶,沿车顶牵绳走到车尾,安全落地。这场救援全程耗时20多分钟。

  “我是从开阳拉矿石到广东,因晚上雨大,在清水江服务区住下来。6时30分驾车上路,驶到猴子河特大桥时,看到桥面正在垮塌就赶紧刹车。我的整个车子连同矿石有40多吨,车头只有8吨重。正因为满载矿石,才压住了车头。”获救后,游国春回忆当时险情仍心有余悸。

  当断桥上展开生命救援的时候,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对涉险路段发出双向交通管制指令,避免了更大悲剧发生。

  “生死时速,人命关天,一秒都不能耽搁。”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甘大波说,“大货车司机获救后,我们通过无人机抵近侦查,发现断桥下面滑坡上有4台小型车辆,立即调取卡口数据,联动相关部门综合运用数据碰撞、人车比对、轨迹追踪等多技术手段,对当日凌晨6时后可能通行事故路段的345台车辆进行全量排查,逐车核实,并最快时间掌握了所有车辆去向,确认了驾乘人员安全,彻底消除了有车辆从桥上坠落的疑虑。”

  牵动人心的桥下4台小型车辆,经确认是停放在附近村庄被泥石流冲下的车辆。“得知没有人员伤亡,我们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胡健航激动地说。

  桥下村庄:“红色堤坝”守护生命安全

  当猴子河特大桥展开惊险救援之时,大桥所在地新合村的群众,也经历了一场终身难忘的“生死时速”——面临山体滑坡,全村78户125人在村“两委”和党员的引领下,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

  6月24日凌晨1时,新合村千秋四组在暴雨袭击中通信电力中断,完全成为“信息孤岛”。

  年近五旬的村民潘吉得作为参加过抗灾防灾演练的“结对明白人”,警觉大事不妙。他冒雨冲出家门,抓起不锈钢盆猛力敲击,被刺耳敲盆声惊醒的村民,跟随他往安全地带转移。“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有的行动不便,我们就背起来朝外面跑。”潘吉得回忆。

  “保命舍财……”64岁的党员潘广华和潘吉得一起疏散村民。半个小时不到,新合村千秋四组在村的19位村民全部转移到寨子外的两侧高地。

  6月24日凌晨5时左右,在县城务工的新合村党员潘强文,因担心90高龄的奶奶安危,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连夜开车回家,发现寨子山体滑坡严重。他劝说村民们立即集中到篮球场。“大概在7点多,发生山体滑坡,不少房屋受损。”潘强文说。

  村民们聚集在篮球场里,远远看见猴子河特大桥引桥垮塌现场,后怕不已,“幸好走得及时”。

  新合村千秋四组距离村委会较远,塌方阻断道路,村“两委”派出的搜救人员连夜出发,踩着泥泞徒步赶来。6月24日中午,前来救灾的镇、村干部陆续抵达。

  6月24日傍晚,19位村民乘坐县里派来的救援车辆启程前往三都县城,和其他受灾群众一起入住县委党校这个临时的“家”。

  新合村村民成功转移,与游国春的获救共同构成“双重奇迹”。

  都江镇新合村党支部书记韦大帅活脱脱一个泥人,泥巴在裤腿结成硬块,他一边指挥村干部清理淤泥,一边接受记者采访。

  “新合村地质灾害点较多,雨季容易诱发山体滑坡。”韦大帅介绍,成功避险,全靠平时常态化的应急演练,还要归功于全镇挑选身体好、头脑活的村民培训为防灾“结对明白人”,依靠这些“神经末梢”,形成“一户盯几户”责任链。

  截至7月1日,新合村有124人暂住在县城的安置点。

  “你们安心住在这里,好好养胎……”记者来到三都自治县委党校安置点时,党校校委委员、科研班主任、高级讲师刘景兰正在和新合村村民潘光勇夫妇嘘寒问暖。

  潘光勇的妻子周菊怀孕7个多月,6月24日两口子从务工的浙江嘉兴回乡探望母亲,遇上灾情,和母亲一起入住这里,吃住不愁,还发换洗用品和衣物。

  “一天吃饭标准50元,比在家还吃得好。等孩子出生,我要好好起个名字,永远记住这份恩情。”潘光勇扶着妻子动情地说。

  众志成城:构筑摧不垮、冲不毁的抗灾防线

  6月19日至29日,三轮强降雨袭来,总雨量达668.4毫米,单日雨量达240毫米,是三都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汛期降雨,相当于全年三分之一的降水量在10天内倾泻而下。

  警报拉响。大面积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塌等自然灾害,让三都自治县96个村(社区)12万余人受灾、2万余人紧急转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4亿元……灾情发生以来,一组组数字刻录下洪灾的无情。

  “三次洪峰过境,三都零伤亡。”面对无情天灾,迎着暴雨洪峰,党员干部与群众手挽手、心连心,内外合力构筑起一道摧不垮、冲不毁的防线,交出这份迎战洪灾的答卷。

  地处都柳江上游的三都,“零伤亡”的“抗灾奇迹”是如何练就的?发生在都江镇的抗洪壮举是最好的见证。

  都江镇打鱼村党支部书记岑忠伟犹记得转移那一夜,年轻人搀着老人,大人抱着娃娃,大家胳膊挽成绳。

  都江镇坝街社区群众潘世华两口子,不忍眼睁睁看着家乡受灾,果断从江苏常州回家参与救灾。

  都江镇羊福社区一名孕妇突发宫缩,在道路中断、通信瘫痪的困境下,医护人员携担架徒步翻越塌方山岭,将孕妇平安抬到县人民医院。

  一次次一方有难、八方驰援的守望相助撼动人心——

  应急管理部和省应急管理厅派出工作组到三都实地指导,投入大型无人机、直升机、卫星视频基站及救灾物资支持救灾工作。

  贵州移动抢修队携“背包基站”驰援都江镇,20分钟内恢复政府应急通信。

  中国电信黔南分公司抢险队徒步59公里,打通都柳江沿线6处信息孤岛。

  南方电网从深圳调运150根复合电杆,用无人机将电杆吊运至断路村落,随后抢修队与荔波民兵在泥浆中徒手安装。

  “水乡三都”正在焕发斗志,转入灾后重建家园阶段。

  清淤攻坚战打响。武警黔南支队百余名官兵组成“突击队”,一铲铲清除淤泥。

  目前,全县受灾各学校清淤工作基本完成,在完成房屋安全评估、地质灾害评估、消杀等工作后,预计7月7日复课。

  7月1日上午,记者一行沿着都柳江畔的321国道驱车前往都江镇新合村。不时遇到垮塌土石方路段,一台台挖土机挥动有力的臂膀清除障碍。

  在都江镇新合村,记者看到触目惊心的山体滑坡遗留景象,当地10多名干部群众正在清除堆积的淤泥。

  记者偶遇返回村庄参与清淤的64岁新合村村民潘发师。“我是一名42年党龄的党员,村里的事情必须带头干。”潘发师的短袖上衣被汗水浸透。(记者 刘莹 向淳 晏惠轩 何广)

【纠错】 【责任编辑:周远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