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不断推进
农村居民从“吃上水”到“吃好水”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53%,较2023年底全国平均水平高1.53个百分点;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43.16%,较脱贫攻坚末2020年底的20.16%翻了一番……
这是近日召开的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2023年5月18日,我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启动,新建骨干水源工程、实施水网连通工程、建设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各项工作不断推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项目建设筑基础
近期,兴仁市陈家田水库工程大坝填筑至坝顶高程,顺利完成大坝封顶目标任务,标志该水库工程施工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陈家田水库是《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2025年完建项目之一,于2022年5月开工建设,总库容112万立方米,建成后可解决兴仁市下山镇超1.5万人的饮水问题和下游200亩田地的灌溉用水。
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具有水源稳定、水质有保障等特点,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是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最有效的路径。我省将357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纳入《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并督促各地积极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完成全口径水利投资30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2.3%。截至8月底,全省今年已完成水利投资254.58亿元,为目标任务的77.1%。2023年至今,全省已完建147个骨干水源工程。同时,水网连通及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去年开工水网连通及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项目137个,今年已开工66个,为农村安全供水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近几年,我省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按年均超5个百分点推进,正逐步缩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规模化供水工程暂时无法覆盖的区域,我省通过指导各地实施小型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与改造,确保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等满足要求。
县域统管稳效能
在思南县域,翁溪、大坝场等8座大型水厂有序分布,一条条输水管网将水输送至千家万户。
按照“以小带大、城乡统筹,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思路,该县规划了“十库、八厂、七支流、两联接”的城乡供水工程总体布局,采用供水管网向周边辐射、延伸、改造、联网等措施,建立以水库为水源点、水处理厂为节点、供水管网为联结的城乡供水网络。
为做好日常管护,思南还锚定县域统管目标,建立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机制,成立思南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并下设5家子公司,对县域内的水厂和城镇农村供水等进行分块细致管理。
目前,该县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78.09%,水质达标率100%,让该县60多万农村群众实现了从“吃上水”到“吃好水”的根本转变。
按照“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总体思路,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建立或引进专业化供水企业,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逐步实现农村供水专业化管护全覆盖。比如,息烽县打造的“水系连通、水源互通、管网相通、调控自如”大水网,统一净化输送调配供水,为该县24.86万名农村群众引去“好水”;正安县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的县域统管机制,稳步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平塘县建立“公司+片区服务中心+管水员”的管理方式,积极建设智慧水务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实现水务管理便捷高效……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所有县区将力争在2026年实现县域统管,进一步提升供水服务质量,确保群众供水保障。
规划引领强保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管控、科学制规,是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前提。为加快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省水利厅在充分衔接《贵州省“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及指导市县出台县级农村供水管网建设规划基础上,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于今年6月28日印发各地实施。
《规划》以贵州水网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全面分析我省农村供水的发展及现状后,设置近期、远期目标,并明确实现路径,推动建立健全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全过程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各地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提供遵循。
规划布局排开后,相应的保障条例也同步施行。7月1日,《贵州省农村供水条例》开始施行,旨在规范农村供水管理,维护供用水双方权益,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为依法保障农村供水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全省水利系统通过赶场宣讲、发放宣传册、线上有奖答题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从用水户怎么安全用水、节约用水,为什么要保护水源、保护供水设施、缴纳水费等方面对《条例》进行了解读。
近期,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水务局开出《条例》出台以来的首张罚单,擅自在公共供水管道上安装取用水设备的当事人受到处罚。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水务部门将采取送法下乡、以案释法等方式加大《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让村民自觉形成用水护水的良好习惯,共同营造良好的农村供水秩序。(记者 向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