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绿色乐章奏响山水间
初冬时节,赤水河两岸叠翠流金,河水波光潋滟,宛如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图景。
悠悠赤水河,流域地跨云贵川三省,是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中唯一无水坝的“原生态”河流,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世界优质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
依河发展,因河而兴。随着沿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压力倍增,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与产业发展不匹配、不平衡的短板日渐凸显。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批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先后指出赤水河流域存在“白酒产业无序发展、河道溪沟污染严重”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面对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以更高站位、更严态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加快推进赤水河流域综合整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逐绿 增添生态成色
重阳节前后,是遵义市仁怀酱香白酒生产下沙季。红沙飞舞,水汽蒸腾,粮香扑鼻,各酒企相继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下沙典礼,开启新一轮白酒生产酿造。
过去,赤水河流域周边市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治理设施“欠账”增多,再加之酱香型白酒产业规模的逐渐壮大,“小散乱”现象突出,特别是小作坊偷排漏排严重,一度给赤水河流域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我省正视问题,实施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通过“清理退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推进白酒产业综合治理,形成“园区集中连片设施+企业自建设施+分布式处理设施”白酒行业污染防治体系,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仁怀市白酒企业从整治前的1925家减少到868家,先后清理退出白酒企业632家,改造提升995家,兼并整合660家。
2023年3月1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通过创新立法保护,首次从法规层面明确“生产环境保护”概念,为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坚决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坚持走上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我省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跨入千亿级集群,成长为全国六大白酒核心产区之一。白酒产业绿色化、数智化转型有序推进,产业链延伸补强,白酒物流、包装、印刷等配套支撑体系持续完善,酱香白酒品牌凸显龙头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流域各地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初步形成以茶叶、辣椒、石斛、天麻、竹笋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和以白酒、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等为主体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生态红利加快转化为发展红利,书写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故事。
减污降碳 厚植生态底色
赤水河四分之三流域都在大山中,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及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两岸广布的城镇、乡村、工业园区等,使流域环境污染防治成为一项庞大且繁琐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线长、点多。
小水电清理整改、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业废水综合治理、畜禽粪污处置利用……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面对更多难啃的“硬骨头”,我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为守好赤水河流域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开出“良方”。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历经多年综合整治和攻坚突破,贵州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成绩”不断刷新——24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干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茅台镇重点支流溪沟基本消除劣Ⅴ类;流域森林覆盖率66.23%……
赤水河不仅成为沿岸城镇的生态“名片”,也成为万物生灵的理想栖息之所——珍稀特有鱼类由禁渔前29种恢复至49种,鱼类早期资源物种数量由32种上升至37种,鳗鲡、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重现。根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显示,赤水河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为“良”,为长江流域全国最好水平。
生态成绩来之不易,我省对赤水河生态更加呵护备至。近年来,多举措拓展减污降碳路径,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结构、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等方式,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省赤水河流域内已建成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赤水河(贵州段)获“中国好水”优质水源,赤水河(遵义段)获全国第二届“最美家乡河”等荣誉称号。
一张张“国字号”生态名片,诠释着赤水河青山绿水美景无限,沿岸发展动能澎湃。
制度创新 筑牢生态屏障
流域上下游,同饮一江水,是近邻也是队友。2018年,云贵川三省人民政府签署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补偿资金,成为长江经济带中首个跨多省域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021年,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同时审议通过三省协商统一的各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同步施行。
作为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区域共同立法,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为全国流域保护立法探索了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经验。
从生态补偿到产业协作,从协同治理到共同发展,赤水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逐步实现从“共饮”到“共护”再到“共富”。
我省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赤水河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作答百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
纲举方能目张。我省制定出台《贵州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综合规划》《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区保护规划》等,从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角度对赤水河流域保护和发展进行规划和管控,立足赤水河流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着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随着绿色屏障的不断筑牢,蜿蜒的赤水河奔流不息,为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澎湃乐章在山水间持续奏响。(记者 王瑶)